原標題:幸福的澳門人
  國際在線消息(記者 丁一鳴):1999年12月20日,澳門回歸!回顧十五年曆程,澳門地區堅持以人為本的建設,留下了民生幸福的足跡。澳門理工學院和經濟學會主辦的研究報告顯示,澳門人的幸福指數位居世界前列,人們能夠共享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好處。
  澳門回歸十五周年紀念日的前夕,一群澳門本地歌手用一首《足跡》,唱出澳門人在回歸後走過的經濟越來越好、生活也越來越好的幸福道路。而不光是唱,一般的澳門人對這一點也感受頗深。
  市民表示:“今天跟十五年之前相比,大家的生活條件等等各方面都好了很多。”“譬如我們講小朋友出去玩,今天在金光大道兩邊,你可以看到很多大型的游樂場可以給小朋友玩。就是兩層高、差不多一萬尺的一個游樂場。父母給得起錢,小朋友就可以去玩,15年前是沒有這種事情的,15年前很勉強的就是在新馬路區域有一間,現在已經關門了。”
  一個人說幸福,兩個人說幸福,說的人多了就變成了幸福指數。在十二月中旬,澳門理工學院和經濟學會主辦的一個研究報告顯示,澳門人總體幸福指數達到6.99分,在世界著名的經合組織美好生活指數排名中排第17位。澳門理工學院的楊允中教授認為,這一切都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民生政策有關,“澳門隨著經濟指標大幅提升,澳門這個民生的改善幅度也比較大,過去澳門比香港低一些,現在澳門的基本民生,包括政府每年給每個居民的補助等各個層面,應該說已經遠遠的超過香港了。”
  楊允中提到的這個補助,包括了從2008年開始至今、深具澳門特色的現金分享計劃。說白了,就是每年都給澳門人發錢,從最初的每人5000塊澳門幣,到今年的9000塊,大家都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實際好處。澳門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曾澤瑤認為,這筆錢雖然不是什麼大數目,但的確有用。“對低收入人群或者那些突然需要用錢解燃眉之急的人來說,(發放現金)是有用的。因為很多社會性的排解困難的措施其實都已經具備了,但是往往無論如何都會有人因為實際困難而無法得到實惠。”
  除了發錢,政府的錢取之於民,當然也要拿去給老百姓做實事。特區政府下大力氣建設由社保基金、公積金和個人儲蓄共同保障下的養老體系,投資建立和擴大養老機構。楊允中教授認為,按照這樣的思路走下去,澳門做到老有所養是沒有問題的。“一年對一個老人來說,大概有62000塊的收入,就是平均每個月能有5000塊的補助。5000塊按照目前這個生活水準,如果你不高消費,維持最低生活需要應該是可以滿足的了,甚至每年底還發生果金、發水果費。政府想的很周到,老人治病都是免費的。所以如果住房沒有問題的話,那麼安度晚年應該是絕對有保障的。”
  既然說到養老,那就不能不再說說醫療。澳門不僅有從2009年就開始的醫療補助計劃,特區政府更提出妥善醫療、預防優先的施政理念。澳門中華醫學會副會長羅肖金說,這個施政理念使得非典等高危傳染病沒有在澳門造成大規模的傷害。“不是說這些病沒有在澳門出現,也不是說我們的抵抗力變強,而是妥善醫療、預防優先的施政理念做得好。所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很快就成立了,政府能夠及時展開防治和預防的部署。”
  我們的路一步一步越走越寬廣。歌詞唱的如此,澳門人的生活也的確如此。除了我剛剛提到的發錢、養老、醫療以外,配套齊全的公屋解決了許多人的住房,便捷好用的公共設施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。走在澳門的大街上,你能非常直觀地感受到洋溢在這個城市中的美滿和幸福,面前的路也越走越覺得寬廣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a60qaly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